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①。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②。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③。 注釋 注釋 [注釋] ①鄜州:今陜西富縣。當時詩人的妻子在此州。 ②云鬟:指婦女烏黑的發髻。清輝:清冷的月光。 ③虛幌:薄幔
月夜?
唐 杜甫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1,詩歌的首聯和頷聯有何關系?詩歌的首聯和頷聯互為因果關系。頷聯是首聯的補充和加強。首聯寫出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
今夜鄜(fū)州月,閨中只獨看。
杜甫《月夜》賞析《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環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一、背景: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杜甫《月夜》賞析《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環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一、背景: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月夜憶舍弟》賞析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一】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
此詩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1、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詩人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2、原文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
首聯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說透詩人在長安的思親心情;頷聯說兒女隨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親人之情,表現詩人懸念兒女、體貼妻子之情;
譯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 遠在他鄉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 染香的霧氣打濕你的鬢發,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時能并肩坐在薄帷帳下,月光照你我盡把淚痕擦干。[
頸聯寫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長思,充滿悲傷的情緒;尾聯寄托希望,以將來相聚共同望月,反襯今日相思之苦。
《月夜》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長安時望月思家之作。 此詩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首聯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說透詩人在長安的思親心情;頷聯說兒女隨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陸游,劉芳平,杜甫月夜賞析
《月夜》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長安時望月思家之作。
此詩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首聯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說透詩人在長安的思親心情;頷聯說兒女隨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親人之情,表現詩人懸念兒女、體貼妻子之情;頸聯寫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長思,充滿悲傷的情緒;尾聯寄托希望,以將來相聚共同望月,反襯今日相思之苦。全詩構思新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情真意切,深婉動人。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月夜》是唐代詩人劉方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記敘作者對初春月夜氣候轉暖的獨特感受。詩的前二句寫景,記敘星月西斜,夜深人靜。詩的后二句記所聞、所感,因蟲聲透過窗紗傳來,感到已到春暖時節。詩中描繪了一種優美寧靜而富有生機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變化,又是靜美的。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月夜
陸游
小醉初醒月滿床,玉壺銀闕不勝涼。
天風忽送荷香過,一葉飄然憶故鄉。
月夜 杜甫"濕""寒的妙處
原句:香霧云鬟濕, 清輝玉臂寒。
妙在把想象,用具體的感覺描寫出來,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意思說的是杜甫思念妻子的心情以及因思念而產生的聯想。
妻子因為思念而不能成睡,于是月下遙想,然后云鬟(發型)被夜間的露水給浸濕了。手臂更是因清冷的月光長照而漸漸生出寒意來。
辛棄疾詩月夜思鄉賞析
《月夜思鄉》杜甫的。
作品原文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譯文
星星稀少月亮冰冷橫跨天河,
萬物無聲只有我獨自唱歌。
老家相隔千山萬水數萬里,
晚上心里感觸在他鄉鄉愁多。
分析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句詩
一、古詩原文
《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唐朝)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二、白話譯文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
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里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
三、古詩賞析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質疑。
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擴展資料
《月夜憶舍弟》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月夜憶舍弟》
怎樣賞析《唐詩三百首》中杜甫給妻子寫的經典情詩《月夜》?
蘅塘退士編寫《唐詩三百首》時,按照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樂府幾個詩體進行了分類。但是蘅塘退士的分類并不嚴格,有一些并不嚴格符合近體詩的作品被選入了五律七律中,另外樂府、絕句中也有古體近體之分,很容易造成今天讀者的誤解。因此欣賞一首詩先從辨別詩體開始
詩體 五言律詩辨別一首詩的詩體形式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朋友背了不少詩也搞不清什么是七絕、什么是七律,分不清古體詩和近體詩。
如果詩體都搞不清楚還要寫舊體詩,自然也很難那么碰巧寫出一首合格的詩來。至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 聽聽就罷了,這句話對于沒有受過基礎訓練的現代人來說,是做不到的。
五言古詩杜甫的《月夜》是一首五言律詩,不過并不是所有五言八句的詩都是五律,例如杜甫的這首《望岳》就不是近體詩(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這首詩為什么不是五律呢?簡單說,五律(近體詩)不能押仄韻:了、曉、鳥、小;不能三平調:夫如何、生層云。更細一點的講解可以看看我文章下面的鏈接《什么是近體詩,什么是古體詩,什么是格律詩,什么是新格律派?》。
五言律詩這首《月夜》是標準的五言律詩:首句不押韻的仄起仄收式,押平聲【寒】韻:看、安、寒、干。
遙憐小兒女、何時倚虛幌,都是平平仄平仄,這是近體詩“平平平仄仄”的常用變格,稱為鯉魚翻波。中間二聯對仗,其中第二聯是寬對。黏連也無誤。所以說這是一首標準的五言律詩。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