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方法:
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立夏之后,人們的生理狀態也相應發生一定的改變。順四時是養生的首要原則。中醫理論認為,夏季氣候炎熱,五行屬火,與人體五臟中的心相對應,也就是說夏季心陽最旺盛,有利于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故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學會養“心”。
心通夏氣 宜護心陽《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出:其一,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 “日”。《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 “心為火臟,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腎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于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重視靜養 戒怒戒躁 頭痛、失眠、煩躁、坐立不安……一到夏天,很多人就感覺渾身不適,想刻意進行調整,卻萎靡不振、郁郁寡歡。專家認為,這跟心的承受度有關。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此時不僅情緒易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生各種疾病。特別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并不少見。所以,在立夏之初就要做好自我調節,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要重視靜養。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定、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練習書法、下棋、種花等。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