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考科舉應該就是在14、5歲左右的樣子!
清朝院試三年兩試,一為歲試,一為科試。逢寅、審、巳、亥年舉行“科試”,逢丑、未、戌、辰、年舉行“歲試”。童生可在三年內參加一次科試和一次歲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
意思就是說,先秦時期,一般孩子到了8歲就可以上小學,而古時候男子束發是15歲,因此可知,上大學的年紀大約就是15歲。8-15歲學齡段甚至從先秦延續到明清,《嘉靖太平縣志》記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
童生,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學子。根據明朝史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
古代科舉有一項童子科,專門針對神童的,比如在漢朝12到16歲,考中的都可以給官做,在唐朝,10歲以下的,宋朝15歲以下都有資格參加童子科考試。宋真宗當時的三歲的蔡伯俙就在父親的陪同下去了開封府,還別說人家還真行,...
如題,我想知道:童生是什么
童生”。取得童生資格,即可參加道試(又稱院試),那是進學成為秀才的第三道門檻。——童生之“童”,是指學問淺薄,與年齡高低無關。有人讀了一輩子書,到老也沒能跨過這道門檻,盡管五六十歲、霜雪滿頭,仍稱童生!
清朝的童生類似于明朝的考試,其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明清時候有點像考心理咨詢師,一級一級望上考,而且不能一年考完,所以考上年齡也就到了當駙馬的年齡了。(正考三段都是每三年一次【已證】...
在清朝時一般每年二月舉行,連考五場,通過后再由府城考官出題參加府試。縣試和府試都通過后就能被稱為童生,據說是可以免賦稅的。童生統一參加由省政或者省道主持的院試,相當于各市區優秀學生參加省里統考。清朝的院試每...
后梁前期一兩年甚至無人應試。當然,"三年大比"也會影響人才選拔的效率。為了彌補周期過長的缺憾,古代朝廷會通過"制舉"、"恩科"等特種考試來作調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約,給"等不及"的優秀學子提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