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榴皮的功效與作用
1.收斂作用
石榴皮含多含糅質,當它們與粘膜、創面等接觸后,能沉淀或凝固局部的蛋白質,使在表面形成較為致密的保護層,有助于局部創面愈合或保護局部免受刺激。
2.抗菌作用
石榴皮煎劑在試管內對志賀、施氏、福氏和宋內等4鐘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對志賀作用最強,施氏、福氏次之,對宋內痢疾桿菌作用較差。比較400種中藥對于傷寒桿菌、霍亂弧菌、葡萄球菌等的試管內殺菌力,證明石榴皮抑制傷寒桿菌的作用最強。此外,體外實驗證明對結核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多種細茵均有抑制作用。石榴皮水煎液灌服或石榴皮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小鼠燙傷后接種綠膿桿菌模型的體內試驗,無明顯保護作用。石榴皮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氏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茵等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問程度的抑制作用。以上抗菌作用,可能與所含大量糅質有關。
3.抗病毒作用
雞胚法實驗證明,石榴皮煎劑稀釋到1:1萬—1:10萬仍有抑制流感病毒(甲型PR8株)的作用。采用細胞培養技術,證實糅質是石榴皮抗生殖器瘡疹病毒的有效成分。其特點不僅能夠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增殖,更為重要的是顯示較強的直接殺滅病毒和阻止及吸附細胞的作用。
4.驅蟲作用
石榴皮煎劑有驅腸蟲作用。其機理系作用于寄生蟲的肌肉,使其陷于持續收縮,而具驅蟲之效。
5.其他作用
從石榴皮甲醇提取物物分得一種化合物,對牛紅細胞的碳酸酐酶活性有強的抑制作用,1ug/kg時抑制率為80.2%,10ug/ml時為83,3%。石榴皮水煎去渣給兔灌胃,每日2次,可治療兔子由消化機能紊亂失去生理平衡所致的泄瀉。
6.毒性
石榴皮含糅質較多,對胃腸粘膜有刺激作用,石榴皮總堿毒性約為石榴皮毒性的25倍。對蛙、小鼠、豚鼠、兔及貓的毒性是致運動障礙及呼吸麻痹。石榴皮總堿對心臟有暫時性興奮作用,使心搏減慢;對自主神經有煙堿樣作用,1g/kg引起脈搏變慢及血壓上升,大劑量使脈搏顯著加快;對骨路肌有藜蘆堿佯作用。
二、石榴皮泡腳的好處是什么
律草和石榴皮具有收斂作用。小兒皮膚嬌嫩,藥物吸收得好。用這兩樣藥泡腳,藥物可通過皮膚吸收,起溫熱的理療作用,收到澀腸止瀉效果。用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大便常規檢查沒有細菌感染。3歲以下的孩子拉肚子,如果喂藥不方便,可以試試洗腳方。
3歲以下的孩子拉肚子,如果喂藥不方便,可以試試洗腳方。
具體方法是:律草20克(鮮律草30克)、石榴皮10克(鮮石榴皮30克)。水煎后,趁溫熱泡腳,每次泡20分鐘左右,一日兩次。
律草和石榴皮具有收斂作用。小兒皮膚嬌嫩,藥物吸收得好。用這兩樣藥泡腳,藥物可通過皮膚吸收,起溫熱的理療作用,收到澀腸止瀉效果。用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大便常規檢查沒有細菌感染。
律草最好用新鮮的。該藥別名澀拉秧、牽牛藤,藤蔓一樣滿地生長。除新疆、青海外,河邊地頭的空地處都可以找到。
三、石榴皮的妙用是什么
古代的千金治痢方,就是用酸石榴連皮及子一起搗汁,加茶 葉、生姜同煎,治療虛寒久痢。現代民間則用石榴皮、山楂各30 克煎服。對于慢性腹瀉,久瀉不愈,也可酌情用石榴皮15克煎水,加適量紅糖,分2次在飯前服用;或用石榴皮焙干研末,加適量紅糖拌勻,每日早晨用米湯送服6克;或用石榴皮15克、高粱花 6克分2次煎服,請注意,對于急性痢疾和急性胃腸炎引起的腹瀉,不能隨便使用石榴皮收斂止瀉。
石榴皮也可用于驅蟲。用石榴皮15克、檳榔9克同煎,治療 蛔蟲病和絳蟲病。將石榴皮45克用一大碗溫水泡12小時,過濾后煎成小半碗,早晨先空腹服一半,隔半小時又服一半,再隔半小時后再沖服10克玄明粉,對驅除絳蟲有一定效果。務請注意,使用石榴皮驅蟲時,只能使用硫酸鎂或玄明粉等鹽類瀉劑,不可用蓖麻油作瀉劑,以免中毒。
石榴皮具有澀腸止瀉、收斂止血、驅殺腸型球蟲等作用。用石榴皮與其他中草藥配合,可以治療家兔以下常見疾病。
治療消化不良:取石榴皮10克,煎水后趁熱加入高粱面50克,木炭末3克,調成稀糊,給病兔一次飼喂,每天服1次,連服3天為一個療程。
治兔拉?。喝∈衿?克,生姜5克,棗樹皮10克,大蒜5克,搗爛,加熱米湯100毫升沖調,給病兔灌服。
治兔腸型球蟲?。喝∈衿?克,檳榔1克,烏梅2個,共研為末,摻入飼料中拌勻,大兔一次飼喂,幼兔酌減,每天喂1次,連喂3~4天。
治兔痢疾:取石榴皮適量,炒焦后研成粉末,每次取2~3克,混入飼料中飼喂。
治母兔子宮脫出:取石榴皮、地膚子各25克,白礬20克,花椒5克,煎湯熏洗脫出的子宮,每天1~3次。
四、石榴皮的藥性有哪些
【藥 名】:石榴皮
【拼 音】:SHILIUPI
【英文名】:Pomegranate Rind
(《雷公炮炙論》)
【異名】石榴殼(《雷公炮炙論》),酸石榴皮(《肘后方》),安石榴酸實殼(《別錄》),酸榴皮(《綱目》),西榴皮(《閩東本草》)。
【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性味】酸澀,溫,有毒。
①《藥性論》:"味酸,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澀。";
③《綱目》:"酸澀,沮,無毒。";
④《廣西中藥》:"味苦澀,性溫,有毒。";
【歸經】入大腸、腎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大腸、腎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功用主治】澀腸,止血,驅蟲。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滑精,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疥癬。
①《別錄》:"療下痢,止漏精。";
②《藥性論》:"治筋骨風,腰腳不遂,步行攣急疼痛。主澀腸,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淚下,治漏精。";
③《本草拾遺》:"主蛔蟲。煎服。";
④《滇南本草》:"治日久水瀉,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膿血,大腸下血。""同馬兜鈴煎治小兒疳蟲。";
⑤《本草蒙筌》:"理蟲牙。";
⑥《綱目》:"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
⑦《生草藥性備要》:"治瘤子瘡,洗疝痛。";
⑧《本草求原》:"洗斑疥癩。";
⑨《科學的民間藥草》:"驅除鉤、絳蟲。";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