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從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漢朝的、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也是封建制度下中華民族的一個蓬勃發展時期。 在上,漢武帝加強皇權,首創年號,采納主父偃的建
漢武帝,名劉徹,可以說是西漢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漢武帝13歲繼位,在他繼位的時候已經經歷了文景之治,國家有了非常穩定的基礎,能夠讓漢武帝有一定的作為。
漢武帝的歷史功績主要有 第一,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 漢武帝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由他的祖母竇太后掌握大權。公元前135年,竇太后死去,漢武帝開始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
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在上推行推恩令以及酎金奪爵,解決了諸侯王與臣子結黨營私的問題。在經濟上他任用桑弘羊等人,實行鹽鐵官營以及算緡告緡等措施,打擊囤貨盈利的商人,振興農業。而在文化領域上,它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當時人們的思想十分統一。在軍事領域漢武帝曾經三次遠征匈奴,并且最終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可以說漢武帝的一生功績斐然。
1、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后來四年一個年號。 2、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布太初歷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用到現在。 3、漢武帝時期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
當然他也有缺點,在他的晚年沉迷于長生之術,曾經掀起了三次巫蠱之禍。巫蠱之禍指的就是利用詛咒去陷害他人,他猜忌太子為了登上皇位,就曾經利用巫蠱之術陷害于己。于是在他的猜忌之下,太子劉據不得不起兵作亂最終戰死,而他得知之后悔之晚矣。漢武帝晚年由于沉迷酒色,加之天下災害頻仍,因此百姓有些不滿。面臨洶洶的情況,他下發了輪臺罪己詔,自己承認自己的錯誤,從而得到了天下人的諒解。
秦始皇功績: 1: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主要表現在統一六國上。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稱皇帝,廢分封,行縣置,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權官制。 3.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
在漢武帝執政期間,他曾經派遣使者遠通西域,打開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另外在他即位三年之后創立了年號,正式自此始開始有了帝王年號。總體來說漢武帝的一生功大于過,它的功也取決于之前文景之治的深厚積累,而他的過則是在他的窮兵黷武之下,漢朝的輝煌之下也隱藏了許多的隱患,這就是漢武帝的一生。
歷史功績: 1、漢武帝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杰出的君主,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漢朝成為與西方羅馬帝國相媲美的東方最強大的國家。他還開辟了廣大疆域,奠定了其后兩千余年的中國版圖的基矗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因素依然存在,邊境匈奴襲擾不斷,而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經濟上采納桑弘羊的主張,由政府直接經營運輸和貿易;軍事上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大將,解除了匈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秦始皇漢武帝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 為鞏固皇權,中央設置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的監察,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于此。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辟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舉,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
漢武帝的功績都有什么?
武帝即位不久,就著手準備對匈奴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元朔二年,衛青擊敗匈奴,收復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漢置朔方郡、五原郡,并從內地移民10萬到那里定居。元狩二年(前121)春,霍去病獲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攻至祁連山。漢政府在河西地區,先后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匈奴經過漢軍幾次打擊,*遠徙漠北,此后再無力進行嚴重*擾。為了對匈奴發動攻勢,漢武帝還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漢與西域各族之間的經常聯系。對閩越、東甌和南越的少數族政權,武帝利用其內部矛盾,分別加以征服,置于漢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與此同時,又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漢武帝還派兵從海陸兩道攻入朝鮮,設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由于對邊境各族用兵,使得國家長期積累的財富趨于枯竭,許多富商大賈囤積居奇,牟取暴利。為了解決國家財政困難,武帝除了賣武功爵和募民入粟入奴婢拜官以增加收入外,又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等經濟統制措施,并法定貨幣官鑄,府庫歲入因而大大充實。他頒布算緡、告緡令,以打擊積貨逐利的商賈。武帝又著力治理黃河,使其幾十年不再為患。由于武帝的重視,各地的水利事業也有比較大的發展,關中地區的漕渠、龍首渠、六輔渠和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對促進農業生產都起了重要作用。
漢武帝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功績: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鹽鐵官營,幣制改革,設置刺史 ,獨尊儒術,建立年號,首開絲路 ,大破匈奴,降服西域,吞并朝鮮。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杰出的*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置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辟絲路、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等舉措亦影響深遠。
漢武帝的所有功勞
在我國古代社會發展進程中,西漢是強盛的一代,而漢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他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均有建樹,功不可沒,充分展示了他勇于開拓、奮發進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歷代史學家對他的充分認可和贊嘆。
漢代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稱贊他:“后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清人趙翼在書中說:“武帝駕遠馭……史稱雄才大略,固不虛也”。當代偉人毛澤東亦非常欣賞漢武帝,稱其“倒是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詔,不失為鼎盛之世。”總而言之“他所開創的局面后人無法繼續”。前人的評價已充分肯定了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的業績。然而,正如美國學者享德里克•房龍所說:“對任何一件歷史問題都不可能有確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須重新奮斗。”本人在此將竭盡駑鈍,對漢武帝功績略述一二。漢武帝的豐功偉業可簡單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績在于承前啟后,獨具開創性,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一、在國家治理方面他順應時代的需要,進一步發展完善*制度,調整經濟政策確立主流統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消除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對立,強化中央集權,保證*統一。漢初高祖比較周與秦的制度,認為秦亡是因用郡縣之治。因而分封同姓為王,并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隨著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分封的弊端便日益嚴重化。諸王在封國內有權征收賦稅、任免官吏、鑄造錢幣等*經濟大權。他們“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這樣在中央的統一治理與地方的高度獨立形成尖銳的矛盾,不僅削弱國家的整體實力,還存在戰亂和*的危機。文帝時經過“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軟弱措施沒有收到明顯的效果。景帝時,王國問題更為嚴重,御史大夫晁錯針對當時的*危機,提出了嚴厲的“消藩”主張,認為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禍小。不消,反遲,禍大”,最后引發吳、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的爆發和最終的平叛,是西漢王國割據勢力惡性發展的結果。雖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國的行政權力,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消減了王國官吏,但王國在地方的勢力依舊很大,他們的存在是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如何進一步削藩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是漢武帝在政時期所面臨的迫切的*問題。鑒于前朝的教訓,為進一步削減地方王國的勢力,強化皇權、鞏固國家統一,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強干弱枝的積極措施:〔一〕 針對地方王國諸侯,漢武帝繼續推行漢景帝時實行的將王國任用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的政策,并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詔“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 “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通過“推恩令”,王國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漢武帝以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奪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頒布“左官律”、“附益法”,更進一步*了諸侯王在地方上的*活動。此以后,“諸侯惟得衣租食稅,不與政事”。漢武帝通過對諸侯王的一系列削權措施,進一步打擊了王國的勢力,有利于西漢的政局穩定,為西漢的鼎盛繁榮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二〕面對國家廣闊的疆域,為加強中央對全國范圍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視所部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置司隸校尉。司隸校尉率官徒“捕巫蠱,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隸校尉的設置,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這對國家的政局穩固,防止地方*勢力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積極意義。〔三〕對于地方的豪強勢力,漢武帝也進行了有力的打擊,其措施包括遷徙地方郡國豪富和打擊地方豪俠。由于地方富豪大賈“交通王侯,力過吏勢”,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給”。他們長期盤踞地方,欺壓百姓,兼并土地,干擾了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先后幾次遷徙郡國富豪,削弱他們在地方的勢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國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國豪桀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云陵”。通過遷徙措施,有效地打擊了地方勢力的膨脹,加強了中央集權。
其次,完善官吏選拔制度,舉“賢良”任“能人”對封建社會的合理任官制度影響重大。漢初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按軍功爵位高低選任各級官吏,二是選自郎官。隨著軍功地主的沒落和“任子”、“貲選”的難以選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繼文帝的“賢良”、“孝廉”選官方式,一方面加強和完善察舉制度;另外還采用“征召”之制、“公車上書”之制和選用博士*。漢武帝還推廣在郡縣興立地方學校,“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有目的地培養國家有用人才。漢武帝對察舉制的加強和完善,是對漢代吏制“資選”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調整,為社會的下層有抱負的貧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們才華的機會,也為封建國家選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舉制度開啟了其后歷代封建國家科舉考試制度的先河。漢武帝的吏制改革對我國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大的積極意義。
第三,改革經濟管理,加強中央統一調配,增強中央政府的經濟實力,鞏固*的統一。鹽鐵官營。漢初鹽鐵為私人經營,國家僅設官收稅而已。這樣經濟大權旁落地方,致使大鹽鐵商“上爭王者之利,下錮齊民之業”,而此時的漢武帝聽從了孔僅、東郭咸陽的建議,決定把冶鐵、煮鹽、釀酒等私營權收歸中央。漢武帝當時施行的鹽鐵官營有多方面的好處,一方面,鹽鐵官營專賣作為國家的經濟政策,它能夠大幅度地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保證了漢武帝時期龐大的軍費之需,解決了當時迫在眉睫的財政危機;同時,鹽鐵官營專賣又防止了豪強富商壟斷鹽鐵生產,操縱市場,抑制了豪強兼并勢力的擴張,是緩和社會矛盾、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保證。另外,鹽鐵官營專賣可以防止貴族諸侯借此擴大經濟力量和中央對抗。
〔一〕均輸平準。均輸是由大農派出屬官去各地郡國,對上繳朝廷的貨物沿途出賣,買回朝廷所需貨物;平準是在朝廷設平準官統一管理由各地運往朝廷的貨物,據市場行情賣出或買進,求得物價平穩。這樣由朝廷直接對物價與貨物進行統一調控,使商人無從投機取巧,這樣“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實行均輸平準政策后“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二〕算緡與告緡。這些經濟措施則是針對商人的、高利貸的強硬經濟手段,主要是加重對他們的財產稅征收。并對陳報不實者,鼓勵告發,使“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財物以億計……于是商賈中家以上大氐(抵)破”。這些經濟措施雖然對當時的工商業的發展有很大的摧殘作用,尤其是對當時商品經濟的打擊更為嚴重。但它在一定時期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緩解了西漢朝廷嚴重的財政危機。
〔三〕幣制改革。漢武帝在經濟領域變革中,還有一項重大的經濟改革就是對貨幣的改革,實現了幣制的統一。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次年,由上林三官專鑄五銖錢。五銖錢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證,使幣制得到長時期的穩定。幣制的統一對國家的貨幣流通,穩定商品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確立主流統治思想,統一意識形態維護大一統的*局面。
面對維護*的統一,究竟采用何種思想,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無一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知所從矣。”而儒學所倡導的“仁”、“義”、“禮”則重視下對上的服從、忠誠、尊重,有利于說教人們服從國家的意志,把人們的意志統一于封建國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們。縱然它不可避免的發展為束縛人們的思想,禁錮人們頭腦的弊端,但儒學居于獨尊的地位,成為漢代以及后來兩千年封建社會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并為鞏固國家統一,傳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中華民族雖幾經戰亂,但發展至今依然是一個統一大國,這與人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意識有著很大關系,而這一“大一統”觀念則始于漢武帝時代。
二、武帝在內政統一穩定的同時,大力開拓疆界,鞏固對邊疆地區的統治;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交往,促進彼此交流、共同發展,弘揚漢朝文明。
首先,對匈奴的征戰。至武帝時期,為顯示漢王朝的強大和威嚴,為了邊疆地區人民的安居樂業,漢武帝對匈奴進行了大規模的征伐,其間大大小小戰役十余次。其中前127、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規模的對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復河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西進,入匈奴境千余里,大獲全勝,繳獲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漢武帝置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連山)至鹽澤(羅布泊),空無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內地與西域各國的文化、經濟交流。其后,匈奴又不斷南擾為徹底擊潰匈奴,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10萬大軍,分別從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內,大敗匈奴,基本上消滅了匈奴的軍事主力。是后,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至此,不但隴西、北地、河西一帶蕩清了匈奴之寇,而且這幾次戰役的勝利進一步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聯系,打開了西漢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漢對匈奴的戰爭,也使漢初以來北方農業地區所受到的威脅基本解除,內地和邊郡的交往大大加強,邊郡地區的經濟、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
其次,漢武帝時期,也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經營和開發,強化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在當地設立中央直屬的行政機構,曾派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地區,在那“置一都尉,十余縣,屬蜀。”漢滅南越后,將其故地分設為九郡,元封二年(前119年)發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為益州郡。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區都在漢的直接管轄之下。漢武帝加強對我國西南夷、南越、閩越的經略,奮力拓展中國在東南、西南、東北的疆域,鞏固、強化了漢政權在邊疆的軍事防務,同時,也推進了東南、西南、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漢武帝時期是漢代邊疆地區和內地聯系大發展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規模在這一時期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和發展。
再次,同其他外民族的交流。漢帝國到武帝時,國力強盛,如日中天,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因此,武帝時采取比較開放的外交政策,積極的發展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他派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后來又數次派出使者。他們到達了中亞和西亞諸古國,如: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自張騫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見發達,除交往活動外,商業貿易也日益頻繁。張騫出使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辟,加強了西漢與中亞各國的密切往來。為了適應中西交通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西漢政府在西邊設立亭障,以便各國使節和商人往來。據《史紀•大宛列傳》記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對西域的溝通交流,開啟了西域各國與漢朝頻繁交往的時代。張騫兩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終鑿通西域。西域各國紛紛派人到長安,中西交流日盛,從此以后,漢的先進的鑄鐵、鑿井、絲織品以及農業先進生產技術西傳中亞諸國,西域的各種物產和文化也沿著絲綢之路輸入中國,豐富和充實了華夏文明。此外,漢朝還與朝鮮、越南、印度、緬甸、日本等東亞南亞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提高了漢朝當時的社會地位。
綜上所述,漢武帝是我國封建社會開創初期的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不僅是一個孤立的個人,也是一個時代的代表,體現了封建社會從建立到鞏固、統一、發展的歷程。他是那個光輝燦爛時代的總代表,其雄才大略、深謀遠慮,使其領導漢帝國的人民和官吏創造了偉大的歷史功績。他雄心勃勃,既建設、鞏固內政,又開拓疆土,奠定了祖國疆域基礎。同時,他打通了中原與周邊廣大地區的聯系,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促進中西文明的共同發展,對世界文明的進步也起了推動作用。雖然他難免有帝王“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奢侈享受”的弊病,但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整個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他足以被視為有功于歷史的杰出帝王。
漢武帝功績有哪些?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因素依然存在,邊境匈奴襲擾不斷,而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經濟上采納桑弘羊的主張,由政府直接經營運輸和貿易;軍事上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大將,解除了匈奴的威脅,統一今兩廣一帶,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地域獨立,而且*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
擴展資料:
軼事典故
漢武帝在嵩山拜謁了誕生夏啟的啟母石后,率眾登上了嵩山東麓的一座山峰,此時吏卒皆聞大山"呼萬歲者三"。于是吏卒皆恭維武帝說:“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陛下。”
聞此,漢武帝大悅,于是封所登之峰為萬歲峰,并在峰上建“萬歲亭”,在山下建“萬歲觀”。同時,下令祠官大規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并劃嵩山下三百戶設立“崇高縣”,免除一切賦稅、徭役,專管祭祀岳神之事。
陵墓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茂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下轄的興平市東北原上,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嵕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屬漢時槐里縣之茂鄉,故稱“茂陵”。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武帝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